2025年盛夏,中国楼市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奇特景象。市场监测机构7月初的一份压力测试报告,将北上深核心区豪宅与三四线远郊楼盘的价格走势清晰地分割成两条曲线:一条陡峭向上,一条俯冲向下,这便是2025年楼市最真实的写照。
在上海前滩,宽敞的200平米改善型住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前来参观;然而,在郑州某个刚需楼盘的销售展厅里,销售人员却对着空荡荡的空间长吁短叹,即使首付降至15%,年轻购房者们依然选择租房而非买房,“宁愿租房结婚”成为当下年轻一代的普遍心态。 这种巨大的市场分化,是今年楼市最大的特点。
这背后,是上半年楼市政策的剧烈震荡与市场反应的错综复杂。6月8日,新华社发布文章,指出房地产市场“正在呈现积极变化,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各大房企闻风而动,连夜将这句话制成海报发送给客户。但中金公司的研报迅速泼来一盆冷水,指出楼市复苏需跨越成交量、价格和投资三道关口,目前仅迈过了第一关。
展开剩余71%一线城市的回暖成为政策调控的先行指标。7月4日,住建部调研组在闭门会议上强调“当前政策工具箱要用足,自主权要放活”,为全国楼市定下基调。国家统计局随后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新房价格集体上涨0.9%,自2023年以来首次实现全线飘红。高端楼盘更是炙手可热,上海融创壹号院、杭州绿城馥香园等项目开盘即售罄,上半年百城新房均价累计上涨1.16%。北京、深圳学区房也悄然启动,西城某学区房两周内价格跳涨45万,中介称“怕踏空的又开始慌了”。
然而,一线城市的繁荣并未辐射全国。 二手房市场持续低迷,百城二手房均价上半年累计下跌3.6%。6月份数据显示,环比下跌0.75%,同比跌幅扩大至7.26%,挂牌量比2019年暴涨48%,成交量却仅恢复至疫情前的73%。北京朝阳区的“老破小”即使降价30万,依然无人问津,中介门店里“降价急售,可谈空间大”的标语随处可见。全国90%的三四线城市,房源挂牌量暴涨四成,去化周期却拉长到21个月。
地方政府迅速响应中央政策,放松限购政策。广州率先取消“三限”政策;杭州、西安等地也相继出台刺激楼市措施,西安推出“以旧换新”政策,温州甚至允许使用公积金提取作为首付款;北京五环外、上海临港、深圳非核心区域的限购松绑传闻甚嚣尘上。
土地市场也呈现出两极分化。上半年全国300城住宅用地出让金暴涨45%,楼面价上涨22.3%。北京、杭州两地土地出让金总额超过千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两成。但抢地者多为头部央企国企,它们拿走了56%的土地;而像滨江、绿城这样的民营房企龙头,仅获得23%的份额。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拍卖现场则一片冷清,甚至有些地块挂牌半年仍无人问津。
资金的紧张与流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保利、招商蛇口上半年拿地支出超过500亿元,华润在杭州抢地更是达到触顶摇号的地步;而另一方面,某河南房企因6.2亿元债务违约,项目被迫停工。 尽管政府已批复6.7万亿元贷款用于“白名单”项目,郑州、青岛的烂尾楼也开始复工,4.4万亿元专项债用于存量房改造保障房,深圳城中村的拆迁也产生了大量购房补贴,但这并不能扭转整体市场的颓势。 下半年,房企需要偿还5327亿元债务,仅第三季度就需支付1600亿元现金流。中指研究院6月底的报告指出,百城二手房价格已连续下跌28个月,但成交量却上涨了20%,这其中矛盾,值得深思。
最终,2025年楼市上半年的数据,如同一个复杂的谜题,反映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转型升级的阵痛与挑战。 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之间,未来走向依然充满变数。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悦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